当前位置: 首页 高谈阔论 文章详情

用经典诗词提高精神颜值

2018/09/25  1087

用经典诗词提高精神颜值

外国语学院 李蕾

日前,杭州一位普普通通的80后“外卖小哥”雷海为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击败北大才子,一举夺冠,实现了人生的华丽逆袭。在庞大的诗词量震惊四座的同时,宠辱不惊的现场应对更是让观众眼前一亮,向人们诠释了“山川湖海藏于心”的气魄。一时间,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和热议。

    如今,随着大批传统文化创新节目的涌现,社会上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诗词之风”再度刮起,然而实际效果却堪忧。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有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但仅有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尽管有些高校设置了诸多传统文化课程,但是仍然有一些学生将“古文晦涩难懂”“与现代汉语脱节”“在生活中不常用”作为托辞,致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成为学习常态;对待古诗词“嘴上称赞,笔下记录,却不入心头,”“书到用时方恨少”成为使用常态;有的虽把诗词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却不知其意,“话到嘴边未能言”成为表达常态;有的片面追求“量”,把“死记硬背就能出高分”作为学习古典诗词的“铁定律”,导致“苦学”多年却未能修得“正果”。对此,有关教育专家指出:“读诗词,不仅对做人,而且对提高精神审美,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要习得古典诗词的精髓,就必须要‘走心’,如此才能让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广博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蕴含的独特的文化魅力,承载着华夏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价值和生命力量。一直致力于传播古典诗词文化的“中国最美先生”叶嘉莹,虽然命运多舛,却七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国内大学巡回讲学,举办古典诗词专题演讲,此外还活跃在加拿大、美国等国际讲坛上,成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如今,先生依然不忘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向世人展现了“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的人格魅力。正所谓:“诗者志也,诗者心也。”诗词给人塑造精神的力量,给人以修养,给心灵以港湾,给灵魂以芳香。哪怕是面对物欲横流、人生跌宕、艰难困苦,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知诗心,充实诗意,找到走向远方的自信与动力。65岁的农民王海军,虽然只读了4年书,却在摆地摊修自行车的间隙不忘读诗、写诗,3年创作了一千多首诗词;40岁的家庭妇女白茹云,在身患淋巴癌住院期间,就是凭着一本《诗词鉴赏》的陪伴才顺利渡过了生死难关。“00后诗词美少女”武亦姝,虽然才读高中,却淡定从容,不仅拥有2000首诗词的储备量,还能写一手好字,可谓是“颜值和才华齐飞”。恰如网上的一句流行语所说:“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在这个拼“颜值”的时代,用经典诗词为自己打造独特的“气质”,提升“精神颜值”势在必行。

    所谓精神颜值,是衡量一个人内心善良或靓丽的数值。精神颜值的高低代表了一个人心灵美的程度,相对外表颜值高只是一时而言,精神颜值则可以永葆青春。在大学这个接触多元文化、开拓视野的好时期,大可不必为“相貌平平”而烦恼,为提高颜值而挖空心思,只要肯把精力和时间花在提升自身修养上,必然会提升境界,熔炼品格,乃至重塑自我。“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多读书,多读经典,将传统文化精髓根植于心,“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另一方面,要主动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促进自我发展。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阅读背诵国学经典了,近三万八千字的《孟子》可以从头背到尾,这对于他后来的事业乃至人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北大女博士”陈更、“阅读推广人”王子龙,无不是从小熟读诗词,不断积累和掌握了大量的古诗词,最终才得以一鸣惊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应当扛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用经典国粹丰盈心灵,用传统文化提升气质,让精神颜值闪亮人生。